APP

下载达川客户端

特色农险如何为四川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09-11 16:57 160

从阿坝州草原上披“保暖衣”的牦牛,到崇州农田里忙碌的植保无人机;从成都平原的淡水鱼养殖保险,到凉山州的特色水果价格保障,特色农产品保险正成为四川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助力器”。

9月10日,第十三届国际农业保险大会召开,一组数据引发关注:2024年全国特色农产品保险平均覆盖率仅8.7%,保障深度不足。在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背景下,特色农险如何破解“覆盖率低、保障弱”难题,更好服务四川乡村振兴?

现状:

规模快速增长背后仍存“短板”

“从2022年的15.3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2.8亿元,三年增长1.8倍,平均增速全国第一。”大会现场,业内专家袁纯清用“强劲势头”形容四川特色农险发展成绩。

这一成绩得益于四川对特色产业的精准施策。阿坝州财政对特色农险补贴比例达45%,高于成都平原的25%,为高原特色产业筑起“风险缓冲垫”;安盟保险十多年前在成都推出淡水鱼养殖保险,成为全国渔业保险率先落地样本。

但亮眼数据背后,短板突出。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长保指出,特色农险普遍面临“小散弱”问题。

数据显示,2024年特色农产品保险平均覆盖率远低于三大粮食作物近90%的覆盖率,渔业覆盖率不足5%。中国水产品自1985年起产量居世界第一,保障缺口显著。

专家认为,“保障不足”与农业特色产业多样性密切相关。以四川为例,除川酒、川茶等大宗品类,更多是“一村一品”小众产品,常面临“数据缺失”难题,缺乏长期产量、价格、灾害损失数据,导致保险产品定价不合理、理赔损失评估难,增加机构运营成本,影响农户投保体验和意愿。

此外,财政压力也制约特色农险推进。与会专家分析,虽然各级财政提供保费补贴,但比例较低、申请流程长,地方财政承压,难以全面覆盖需求,部分特色农险推广受限。

破局:

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探索创新路径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尤其是资金不足的困扰?

整合产业力量赋能农业发展,是方向之一。袁纯清提到:“我了解到四川正准备将农业产业链中的部分环节整合为项目,对项目补助农业保险资金。”他认为,通过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赋能农业,或许能缓解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

降低成本也是破局的关键手段。“崇州的农民告诉我,现在离开了无人机,都不知道该怎么种地了。”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调研时发现,在崇州的高标准农田里,保险工作人员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勘灾”技术巡检作物,能实时掌握土壤墒情、苗情、病虫害发生率;更关键的是,通过3D建模可将定损误差降至5%,大幅节省了人力成本。此前定损时难以精准判断的生猪重量等问题,如今借助虚拟场景技术已能精准解决。张红宇说,科技手段的应用能大幅提升精准度、降低人为勘灾误差,同时通过规模化应用节省劳动力、人力物力及运输成本,最终降低农业保险交易成本。

“保险+”的创新模式也在四川多点开花。

作为生猪养殖大省,四川借鉴“财政+保险+期货”的成熟经验,开展生猪价格保险试点。袁纯清给出数据:“2023年全国‘保险+期货’业务保费已达59亿元,涉及生猪、玉米、鸡蛋等10个品种,四川的试点正是对这一模式的本土化探索。”

针对小农户投保难、分散风险能力弱问题,四川探索多元协作模式。一家参会保险机构表示,正积极推动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织农户集体投保。张红宇指出,规模化经营是关键,通过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组织集中投保,可扩大风险池、降低单位成本,让小农户更好对接保险服务。

建议:

全方位发力构建特色农险“多层次体系”

“要让特色农险成为乡村振兴‘助推器’,需从制度、资金、服务三方面发力。”与会专家建言献策。

资金支持上,袁纯清建议借鉴湖南差异化政策,对千亿级特色农产品产业给予8%—10%降费补贴,超赔100%—150%部分补偿30%,最高100万元/项目绩效奖励;他补充说,上海10%—60%、部分品种90%的保费补贴及“高保障低补贴、低保障高补贴、高收益品种低补贴”的方式值得参考。

产业与服务方面,专家认为特色农险要聚焦县域富民产业,这类产业经济价值高、带富能力强、风险防范需求迫切。赵长保建议围绕产业链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支持保险机构为土特产产业定制全链条保险方案,创新产品满足需求。针对偏远地区痛点,有专家提出以区域为单位整合数据,如成都崇州、郫都建数据平台匹配保险服务,探索“银保合作”补充服务触点。

机制完善方面,与会专家建议保险机构联动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用权威实时监测数据做风险评估与定价,联合再保险公司、农担公司构建多层次风险体系。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