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前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干字当头、攻坚克难,以实干担当绘就“老家达县 宜美达川”崭新画卷。达川发布公众号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解码达川“十四五”期间奋进发展的经验启示,全方位展现达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天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
系列报道第一集
《“吨粮田”筑牢粮仓根基
延长产业链激活稻米经济
奋力书写农业高质量发展答卷》
开播

“十四五”期间,达川区锚定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以技术创新提升水稻亩产,以延长产业链激活稻米经济。从“中稻+再生稻”模式实现亩产超一吨的突破,到“加工+品牌+销售”全链条赋能稻米产业,达川区不仅稳住了“粮袋子”,更鼓起了农民“钱袋子”,以质效双升的亮眼成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达川区连片的“中稻+再生稻”示范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金黄的谷粒在阳光下泛着饱满的光泽。大型收割机在田间往返穿梭,割台轻快掠过稻秆,稻谷迅速归仓。

达川区钜广家庭农场负责人 赵勇:我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在700多亩,前面中稻亩产在750公斤左右,产值120余万元。今年再生稻面积400多亩,产量比去年高,所以总的水稻产值在150余万元,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经过现场科学评估,此次测产的再生稻最高亩产达326公斤,平均亩产310公斤。加上头季中稻750公斤的亩产,“中稻+再生稻”全年亩产稳稳突破一吨,实现了“吨粮田”目标。

达川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药肥料股股长 余波:经市级组织专家实测,头季中稻机收后蓄留的再生稻单产300公斤以上,实现再生稻增收近2万余吨,全年稻谷总产达25万余吨,让‘天府粮仓’的招牌更亮更实,为达州市粮食生产 “十三连增” 贡献达川力量。


“十四五”以来,达川区将再生稻生产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围绕“选良种、建良田、育良技、推良法、引良机”五大方向,创新发展机制,强化技术支撑,推动水稻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区已建成5个千亩水稻展示片、6个百亩超高产攻关方和4个万亩示范区,形成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粮食生产新格局。

技术赋能田间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而持续提升粮食附加值才是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米城社区大米加工房,机器轰鸣,稻谷经过脱壳、筛选、精米加工等环节,变成了一颗颗莹白清香的大米。

达川区米城乡米城社区党总支书记 王京强:我们加工房集大米烘干、加工、包装一体化生产,主要是负责本社区及周边村庄的稻谷加工。

达川区米城乡大沟村村民 何川东:以前我们的谷子要送到外地加工,路途也很远,加工的费用有时也有高也有低。现在我们可以在附近加工,方便得多了,价格也比较实惠。


为让优质的米城大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当地重点培育达州市米城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整合分散的稻米资源,统一加工、销售。同时,还延伸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订单认购”结合的多元化销售体系,让米城大米的“销路”越走越宽。

达州市米城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波:线上我们在电商平台开设了旗舰店,线下进驻了各大商超和社区便利店,同时推出了企事业单位定制、家庭年订单等认购服务。目前,我们的稻米年销售产量达到3000吨左右,米酒等产品已经销往全国 10 多个省市,产品附加值提升 30% 以上。


如今,在米城乡一条完整的稻米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米城大米”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达川区米城乡党委书记 李翔: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开发更多精深加工米制产品,延长产业链条,走出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发展道路,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2025年全区粮食播面103万亩,总产43万吨以上,这是“十四五”期间达川区深耕粮食生产的生动注脚。从田间地头的亩产突破,到加工厂的设备升级,再到市场前沿的品牌突围,达川区走出了“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的农业发展新路。如今,“吨粮田”的成果不断巩固,稻米产业链的活力持续迸发,达川区将继续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更多“粮满仓、民安康”的新图景。

记者:王 爽 莫 涵 韩淑予 代海峰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