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达川客户端

【达川英才说】陈宪德:十八载扎根为民路 一片初心暖社区

达川观察 2025-10-11 14:48 210

开栏语

达川英才说,一扇看见奋斗者光芒的窗口,一方承载追梦人故事的沃土。这里有田间地头的农技专家、实验室里的创新先锋、手术台边的医学博士、创业园中的青年创客……我们以笔为媒,以镜头为眼,记录他们扎根达川的初心与坚守,聆听他们破局突围的智慧与勇气,展现“老家达县·宜美达川”背后的人才力量。在这里,您将读到真实可感的人才成长史,触达精准实用的人才政策包,更将看见一座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若您正带着热忱奔赴达川,这里将是您的“成长备忘录”。未来,我们将陆续带您走近达川英才的星辰大海。

在达川区基层治理的第一线,有这样一位“社区当家人”:他把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门口,把心事系在居民需求上,用十八年的脚步丈量社区每一寸土地,用实干与真情书写着基层党员的担当,带领社区党委获得2024年“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他,就是三里坪街道店子梁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宪德。

履职尽责当“领头雁”

以过硬作风建强服务“先锋队”

“社区工作靠单打独斗不行,得有一支能扛事、会服务的队伍。”这是陈宪德任职以来的核心思路。作为社区“一把手”,他始终把“带班子、强队伍”放在首位,用创新机制激活团队活力,用实干导向筑牢服务根基。

创新“传帮带”,实战练硬功。他深知“干部要在事上磨”,推出“书记带班子、骨干带新人”机制,不搞“纸上培训”,而是把干部直接派到一线——危旧房改造现场协调矛盾、邻里纠纷调解中学习方法、民生项目推进中熟悉流程。在实战打磨下,年轻干部快速成长为“多面手”,业务骨干主动挑起大梁,社区队伍从“能办事”变成“办好事”。

坚持“开门议”,合力聚人心。为避免“决策脱离群众、班子缺乏合力”,他定下“每周恳谈会”制度,鼓励班子成员“有想法就说、有建议就提”。无论是党群服务中心增设老年活动室,还是惠民食堂优化菜品价格,只要建议贴合居民需求,他都第一时间研究、推动落地。这种“众人拾柴”的工作方式,让班子成员从“被动执行”变为“主动谋划”,干事热情满满。

联动“聚资源”,共建破难题。他主动打破社区治理“壁垒”,牵头对接辖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通过社企联谊、共商民生举措等方式,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建平台。比如联合企业为社区失业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联动医院为老人开展免费体检,让社区服务从“单打独斗”变成“多方助力”,工作根基越扎越牢。

心系群众做“勤务员”

以真情实意织密民生“温暖网”

“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句话,陈宪德挂在嘴边,更落在行动上。十八年来,他没休过几个完整的周末,没陪家人过过几次安稳的节——社区里的急事、居民的难事,永远比自家事“更要紧”。

一线服务“不缺位”,排忧解难“随时在”。十余年来,陈宪德几乎没有完整的周末与节假日。居民有诉求,他随叫随到;社区有急事,他冲锋在前。从调解邻里矛盾到协助办理证件,从排查安全隐患到组织文化活动,他的身影始终在服务群众的最前线,用“不缺位”的态度,让居民感受到“随时在”的安心。

特殊群体“常牵挂”,暖心关怀“送到家”。对于社区里的低保户、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陈宪德格外上心。无论日常工作多繁忙,他都会挤出时间上门看望,细致询问生活需求——“冬天的暖气热不热”“药品还够不够”“有没有需要帮忙采购的物资”;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他还会带领社区干部专程送去米、油等慰问物资,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心坎上,有老人说:“陈书记比自家孩子还贴心”。

民生难题“逐个解”,赢得民心“实打实”。他坚持“用脚步找问题”,走遍社区的每一栋楼、每一条巷,聚焦居民最关心的住房、就业、养老等“关键小事”。他跑协调、找资源、想办法,累计帮助居民解决各类难题百余件:为失业居民对接就业岗位,为老旧小区协调加装路灯,为独居老人联系养老服务……一件件实事,让他成为居民口中“靠得住、信得过”的贴心人。

破解难题办“暖心事”

以攻坚精神圆好居民“安居梦”

2023年,店子梁社区二小区“以旧换新”改造项目,是陈宪德最难忘的一段经历。面对居民期盼与改造难题,他带病上阵、创新方法,最终让老旧小区焕新颜,圆了居民的“住好房”梦想。

带病攻坚“摸实情”,争取政策“搭快车”。项目启动之初,陈宪德刚做完手术,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但他放心不下居民的“住房梦”,术后3天就揣着记录本上门走访。那段时间,他每天至少工作11个小时,逐户倾听居民对补偿标准、安置位置的意见,记下200多条诉求。结合调研情况,他梳理出改造的核心问题,多次向上对接汇报,最终推动该小区纳入市中心城区“以旧换新”改造首批项目,让居民搭上了政策红利的“快车”。

精准解读“解顾虑”,化解抵触“聚合力”。起初,部分居民因不了解政策产生抵触——华大姐担心“补偿不到位”,不愿签字;几户老人怕“改造后住得不习惯”,态度犹豫。陈宪德推出“三下三上”工作法,在小区里开了10多场宣讲会,用“大白话”解读方案,现场发户型图、算建安费,让居民“看得懂、算得清”。针对华大姐的顾虑,他先后5次上门,不仅算清补偿明细,还协调施工方承诺“全程接受居民监督”,最终打消了她的疑虑,还带动其他居民主动配合,实现“全员支持”。

创新模式“提效率”,旧房改造“焕新颜”。为确保改造顺利,他创新“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模式——指导小区成立居民自管委员会,让居民自己“说了算”;组建3支党员先锋队,采取“8+3”错峰工作法,挨家挨户收集居民意愿、化解矛盾。最终,项目提前半年交房,改造过程中没发生一起重大纠纷,原本破旧的小区变成了“有电梯、有绿化、有活动场地”的新家园,147户居民圆了“住房梦”,大家都夸这是危旧房改造“达川速度”!

十八载扎根基层,从“领头雁”到“勤务员”,从“攻坚者”到“贴心人”,陈宪德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件件民生小事里,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十八年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为民篇章。在他的带领下,店子梁社区越来越宜居,居民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而这份“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还在继续温暖着每一个人。

作者单位:达川区委组织部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