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达川客户端

一线“兵支书”的乡村振兴故事丨李想:“蛙农书记”的共富路

达川观察 2025-09-29 14:46 188

清晨六点的达川区大堰镇堰坝村,石峡子水库的薄雾还未散尽,稻蛙基地已传来此起彼伏的蛙鸣。村党总支书记、退役军人李想踩着露水蹲在田埂边,手指轻轻拨动挡网,仔细检查是否有破损。这个习惯性动作,与他当年在部队检查装备时的专注如出一辙。

2000年入伍的李想,在野战部队磨砺出钢铁般的意志。参与汶川抗震救灾时,他连续72小时徒手搬运物资;担任执勤标兵时,他实现零差错的记录。这些经历锻造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更埋下了回报家乡的种子。

破茧成蝶 生态筑基

2018年的返乡抉择,让李想的人生轨迹转向田畴。当看到乡亲们守着优质水稻却卖不上价时,他攥紧拳头做出了决定:要闯出一条生态致富路。没有启动资金,他抵押了房产。因缺乏技术,他自费赴外地学习青蛙养殖。销售遇阻,他蹲守农贸市场了解行情,学习开设网店,进行直播带货。

在达川区堰坝场农业专业合作社挂牌那天,李想立下军令状:要大力发展魔芋种植和稻蛙养殖,让石峡子品牌走出达川。他推行五统一标准(种苗、技术、管理、包装、销售),依托石峡子水库的生态优势,带着社员们像训练新兵般严格把控每个环节,打造出“石峡子”特色品牌。

稻浪蛙鸣 共富密码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是李想不变的信念。2021年担任“兵支书”后,李想把“战场”从“自家一亩三分地”扩展到了全村。他创新推出三金模式: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集体分红获股金。并成立村集体经济劳务公司,购置洒水车和专业设备,为村民搭建就业平台。赴江西等地考察后,带领村“两委”启动“稻田+蛙”生态立体循环种养模式。通过“致富带头人投资+村集体入股+涉农资金整合”多元筹资,成功募集244万元,连片开发100余亩“稻蛙共生”基地,着力让农田变为“聚宝盆”。

村民屈光述家中有4亩多地,以往靠种植年收入不足5000元。加入合作社后,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工资,年收入就增至4万多元。他逢人就夸:“多亏了李想,让我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李想还免费为乡亲们提供技术培训、分享市场信息,带动20余户农户自主发展特色种植,实现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

星火燎原 未来可期

田埂里,此起彼伏的蛙鸣与稻穗沙沙声交织成丰收的协奏曲。李想俯身拨开稻浪,指向前方错落的标准化基地,述说着堰坝村的成绩单:目前,已建成4个标准化蛙场,年出栏黑斑蛙80余吨,同步产出的“稻蛙米”也广受市场欢迎。2024年,堰坝村通过销售黑斑蛙、魔芋等特色农产品,实现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帮助5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

下一步,李想还计划建设“川东北稻蛙种苗繁育中心”,为区域提供优质种苗。预计到202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500万元,村民增收150万元。

作者单位:达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