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达川客户端

“鞭打快牛”?勤奋不该上枷锁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09-24 19:55 114

最近网上一段仅有一张文字图片的视频被热传:在机关工作中,普遍存在“鞭打快牛”现象越是效率高、责任心强的“快牛”,越被不断地加套拉犁;而效率低、主动性差的“慢牛”,反而得以休憩旁观。最终“快牛”累垮、“慢牛”依旧,整体效能不升反降。


这么朴素直白的视频,快速收获10万+的热度,评论区更是“终于有人为我们说话”的热烈画风,看来,天下“快牛”苦“鞭打”久矣。



“张三这个项目拖了这么久还没进展,不能就这么停滞了?李四,你效率高,要不你接手吧。”——听起来是鸡血满满的信任与肯定,实则暴露了许多团队的“懒政逻辑”:“快牛”不断被加码,“慢牛”则被默许袖手旁观那为什么这样的场景不鲜见呢?


轻飘飘的路径依赖。是的,用顺手了,舍不得放手。“快牛”们通常效率能力双杀,在面临紧迫重要任务时,成为领导快速决策的不二选择,过程可控,结果可期,态度还可亲,谁不爱呢?于是,“你办事,我放心”变成“你一直办事,我始终放心”,让管理者逐渐躺在决策的舒适区。


组织系统的失灵。好的组织,是知人善用、让每个人都有成长机会,但如果这个组织没有好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弥漫着“快速完成眼前任务凌驾于人才培养”或“流程改进”之上的氛围或是单纯推崇“加班文化”“英雄主义”,“快牛”们上满发条,收获多一点的激励和大一点的“饼”;“慢牛”们乐得清闲,主打一个上班的“性价比”。


自我证明的焦虑除了老板和组织的问题,“快牛”自身的行为模式也无意中巩固了这个体系。他们通常都有很强的责任心,习惯于超越来自各方的期望。擅长做事,但未必擅长说“不”。也许他们还会有“厌弱”的倾向,会觉得如果对别人进行指导或沟通所付出的时间成本,还不如自己“三下五除二”利落搞定,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行,你就一直上咯



“能者多劳变成能者过劳,当“鞭打快牛”变成“累倒快牛”,那些看似高效的临时调度,长此以往,其实是一场效率与公平的双输。


竭泽而渔,影响长期发展。“能者”也是人,“快牛”不是牛马,如果让他们疲于应付源源不断的任务,便会挤压抬头看路、思考创新的空间,而他们的能力往往决定了他们正是创新的主力;同时,如果机会总是集中在“关键少数”身上,其他潜力股也得不到关键任务的历练,人才培养会出现断层。更要命的是,如果“快牛”倦怠或离去,缺乏韧性的人才结构就会变得更加脆弱。


劣币驱逐良币,化团队生态 “能者多劳”在什么时候进化成了“能者过劳”?而且,这套系统还会自我强化:“快牛”越能干,活就越多;活越多,就越没时间摸鱼;越没时间摸鱼,就显得越能干——完美闭环,堪称永动机般的职场悖论。“快牛”身心疲惫,却看着旁边的“慢牛”优哉游哉,于是,他们也许会选择掩饰效率来减轻负担,也许会选择决绝离开。


反噬自身,暴露管理无能只懂“鞭打快牛”的管理模式,短期看似高效,长期来说则是高消耗,因为它建立在一个危险的假设之上:精英员工会永远保持高效,且永远不会离开公司。这有点像一厢情愿的爱情——况且爱情也讲共同进步。“能者”在任务中进步,而管理者却沉迷于简单分配任务而非精心培育团队,管理技能没有进步,单位生态逐渐恶化,这样的关系自然也走不远。



对于企业来说,应推崇“可持续高效”好的组织,是做“时间的朋友”,懂得让优秀的员工既能向前冲,也能仰望星空来点畅想创新。管理企业,不能一直对能干的人“薅羊毛”透支,更不是“只要快牛干不死,就往死里干”的粗暴逻辑,而应该有温度和尺度——懂得为“快牛”预留喘息的空间、思考的时间和成长的机会,同时也敢于对持续落后的“慢牛”果断亮出黄牌,这样的企业,往往有更优秀的创新能力和员工忠诚度。


对于“快牛”来说,也要认真地建立边界感。“边界感”可以看作是心理学上“课题分离” 的一个产物,也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请别给它随便贴上“缺乏团队精神”或者“个人主义”的标签,然后上一波道德绑架。边界的本质,不是无理的拒绝,而是对劳动尊严的维护;适时说“不”,也不是失职,而是对专业性的坚守。如果你“不好意思拒绝”只是怕领导穿小鞋,如果“快牛”真就被这样对待,这样的领导是否值得长期跟随、这样的团队是否有待下去的价值,也要打个问号。


“能者多劳”,那能做到“多劳多得”吗?只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能者”“快牛”在拼命工作的时候才会有那么一些收获之喜和价值认同,因为“拼”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身是人之常情唯有如此,“快牛”的每一份付出才能在公平的保障下,照亮更可期的未来。



本期话题

职场中的“能者多劳”现象,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


撰文/叶无远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