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达川客户端

唤醒味蕾记忆!“我与达县米线”征文作品精彩亮相⑧

达川观察 2025-09-07 10:38 250





一碗米线见乾坤,一城风味载深情。作为达川乃至川东北引以为傲的美食名片——达县米线,远不止舌尖上的满足。它的每一根米粉、每一勺高汤、每一味臊子,这碗看似平常的米线,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美食意义,它是刻在我们达川人骨子里的味觉密码,是离家游子魂牵梦绕的乡愁符号,更是“老达县”烟火人间最生动的文化印记。

自我们发起“我与达县米线”主题征文活动以来,后台便涌动着达川儿女的热情。一箸米线,万缕情思。大家纷纷提笔,用文字记录下与这碗家乡风味的不解之缘。透过这些饱含温度的文字,您将领略到:



时光深处的米线故事 



那些藏在街头巷尾

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熟悉味道



游子心头的浓浓乡愁



一碗米线,

何以成为漂泊在外时最深的牵挂?



匠心传承的动人细节



关于选料、制作、坚守与创新的点滴感悟



城市发展的味觉见证



小小一碗米线,

如何折射达川的时代变迁?


达县米线,挥之不去的乡愁


作者:谭明永

向上滑动阅览

达县米线,一碗热气腾腾的寻常吃食,承载着时代变迁的珍贵印记,深深镌刻着无数人的味觉记忆,她更像是一条无形的丝线,一下便串联起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青涩往昔与当下丰富多彩的生活滋味。

回溯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物资虽已呈现出逐渐丰富的态势,但饮食品类依旧保留着质朴的本色,达县米线便在那时成为达州街头巷尾备受青睐的平民美食。在我的记忆深处,那时的米线无一例外都用粗瓷大碗盛装。这些瓷碗的边缘,密密麻麻到处都是磕碰的痕迹,留下了浓郁的烟火气息。当时的米线品类简单而纯粹,只有三鲜与酸辣两种口味。三鲜米线以醇厚的骨汤为汤底,搭配着时令蔬菜、海带、西红柿以及嫩滑的豆腐,汤色清澈透亮,鲜味含蓄而内敛;而酸辣米线则以红油的热烈、泡菜的酸爽与花椒的麻劲独树一帜,只需轻轻一口,酸辣之感直抵喉头,让人大快朵颐。

凤凰头和二马路,在当时可谓是米线摊点的集聚之地。低矮的房屋、简陋的棚子,摆放几张矮桌和小凳子,便构成了食客们尽情享受美食的一方小天地。

大概是在1987年的暑假,我在原达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那段时光,与米线相关的记忆尤为刻骨铭心。每当晚上休息时,三五同事便邀约去附近的凤凰头小吃店打牙祭。花生米、豆腐干、米线的搭配,再喝点小酒,天南地北地胡侃,东拉西扯地闲聊,欢声笑语与蒸腾的热气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吃得酣畅淋漓。那时的满足感,简单而纯粹,5元左右便能将彼此的心熨帖得无比舒畅,同事之间的情谊也在这热气腾腾的氛围中愈发深厚。

从那以后,我便与达县米线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的时光里,我会隔三差五地到南方、冉家、食神等米线店去嗦一碗米线,犒劳犒劳身体里的馋虫。

时光如白驹过隙,悄然流转。如今的达县米线,早已告别了当年的质朴模样,品类丰富得令人目不暇接,初次品尝的人往往会被其多样的选择而感到不知所措。三鲜与酸辣依旧是不变的经典底色,然而,在此基础上却衍生出了无数新颖的搭配。酥肉米线,金黄酥脆的酥肉充分吸收了浓郁的汤汁,呈现出外软里嫩的美妙口感;肥肠米线则带着卤香的醇厚与油脂的丰腴质感,恰到好处地迎合了那些偏爱重口味食客的喜好;牛肉米线更是独具匠心,牛腩炖煮得酥软入味,与米线的爽滑口感相得益彰。除此之外,还有加入鱿鱼、鸡蛋、鸡杂等配料的各种变种,每一种都拥有着自己忠实的追随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盛装米线的器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粗瓷大碗,变成了独具风味的砂锅;从米线在大锅里煮熟,再添加各种味道,到一味一锅的精致;从过去只能到店堂食,到便于携带的外卖纸盒包装,处处彰显着现代饮食所追求的便捷与精致。

从八十年代仅有的两种口味打天下,到如今的百花齐放,达县米线的演变,无疑是时代发展的生动缩影。它既见证了物资从相对匮乏走向富足丰裕的历程,也清晰地映照着人们对味觉体验永不停歇的追求脚步。而对于我来说,无论品种如何推陈出新,价格怎样起伏变化,每当挑起一筷子达县米线,尽情嗦起的那一刻,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凤凰头那几张矮桌旁,那群为了五角钱一碗的美味米线而心满意足的年轻身影。

达县米线,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味觉记忆,还是深深藏在市井里的烟火气,更是让人挥之不去、倍感温暖的悠悠乡愁。



那味,正好


作者:姜波

向上滑动阅览

2014年冬天,我和朋友在达州城里闲逛。

时逢饭点。路过二马路一家米线店,就听见热情的招呼:“兄弟,几位?里面坐嘛,我们家的米线,巴适得板!”

门口揽客的大姐穿着干净的围裙,脸上带着笑,酒窝浅浅的,牙齿白白的,看着就让人舒坦。

“来个麻辣肥肠砂锅试试。”

“好嘞!您稍坐,三五分钟就好。听口音,兄弟是巴中那边的哇?”

“我是巴中通江的,大姐你也是?”

“我不是哟。以前通江也归达县管嘛,后来划出去了。不过都是一家人,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就是,在巴中的达州人多,在达州的巴中人也多,分家不分感情嘛。”

等着上米线,翻了翻菜单:三鲜、麻辣、藤椒、肥肠、鱿鱼、酥肉……花样真不少,看得人眼花缭乱。

“来喽,小心烫手!肥肠米线,慢用哈,要啥子喊一声就是。”大姐端上来的粗陶砂锅还滚烫着,红油汤底咕嘟咕嘟冒泡,热气裹着肥肠特有的香气直往上蹿,青菜叶子碧绿地浮在上面。光是闻着,就令人忍不住咽口水。

我拿起筷子,在锅里搅和搅和,让味道匀开。舀起一勺汤,吹了吹热气,小心嘬了一口,那滋味一下子在嘴里散开——麻、辣、鲜、香,混在一起,热乎乎地顺着喉咙下去,浑身都舒坦了。挑起几根米线,挂着红亮的油汤,吸溜进嘴,软糯又筋道。锅里的豆腐白嫩入味,血旺滑溜溜的一抿就化,海带丝脆生生的,青菜带着点甜脆。最是那肥肠,嚼着厚实、绵软而又余香悠长。

一碗米线下肚,我们的额头都沁出了细汗,锅里也见了底。舔舔嘴唇,心里头有点惊讶:普普通通的几样东西,凑在一起,咋就这么香?

“兄弟,吃好了没?味道咋样?”

“吃好了,好吃!咋个做得这么好吃?”

“汤是用猪大骨慢慢熬出来的,米线材料用的是我们达县堡子的香米。下回再来哈!不够吃的话,给你多加点米线就是。”

大姐的话,听得我心里头一暖,又有点说不出的滋味。这话听着耳熟,可“下次”是啥时候呢?常常就是遥遥无期。

我是2008年来达州读书的,后来工作、生活也留在了这里。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在这片土地上忙忙碌碌,老家通江反而回去得少了。想起当年在通江县城读书的日子,学校就在诺江中路。出了校门走不了五分钟,就是热闹的轿房沟,那条街,可是我们学生娃儿的“酸辣粉一条街”,一家挨着一家,生意好得不得了。

“小弟娃些,吃点啥子?”

“老板,一碗酸辣粉,一碟豆干,再煮一把麻花。”我们仨小声商量着,有点不好意思。

“耶?三个小伙子就吃一碗嗦?”老板嗓门大。

“嘿嘿,今天……钱就够这些,下次多要点。”我们挠着头,尴尬地笑。

“怕是省下钱拿去打游戏哦!好生读书,少去网吧。来,我给你们多加点粉,以后挣到钱了,多来照顾我生意哈!”老板也笑了,手底下一点没含糊。

“这……怎么好意思?谢谢老板!”

那点少年的窘迫,就在你一口我一口分着吃的热闹里消散了。那份被关照的暖意,却一直留在心里头。算算日子,十七年没走过那条街了。那位爽快的老板,头发也该白了吧?

其实达州离通江不算太远,可要说专门为了一碗酸辣粉跑回去,好像也不大可能了。

幸运的是,这世间的好意,总在不经意间就被续上。就像当年通江酸辣粉店老板的热情,今天达县米线店大姐的一句“给你多加点米线”,那份实在的、带着温度的善意,一下子就让我觉得这米线格外香,这达州城也格外亲。

弹指一挥间,十七年过去了,我早已融入达州生活。隔三差五去吃上一锅热腾腾的砂锅米线,也已成为生活里的美好日常。

在我看来,一碗米线里,有腊骨汤吊出的鲜,有红油熬出的辣,更有达州人待客的那份厚道——那滋味,正好;这份情意,也正好。




达县米线·搭线米线


作者:刘兆瑞

向上滑动阅览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达县麻柳镇初级中学任教。七月的一个星期天,学校伙食团不开火做饭,到了中午,我已是饥肠辘辘,便走到街上一家餐饮店。掌勺的张师傅见了我,热情地打招呼:“刘老师,想吃点啥?我来给您做!”

我笑着回应:“今天一个人,也不知道吃啥好,麻烦张师傅给推荐推荐。”

“您以前爱吃面条,要不今天来碗酥肉米线,换换口味如何?”张师傅提议。

“也行,那就麻烦张师傅了!”我说。

没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就端上了桌。我先小口细品,随后越吃越开胃,最后竟狼吞虎咽起来,吃完只想说一个字——爽!

米粉见了底,汤汁也喝光了,我走到服务台问:“老板,这碗酥肉米粉多少钱?”

“刘老师,这餐费,那位姑娘已经帮你付了。”老板说着,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年轻女子。

我一脸愕然,顺着她指的方向走过去,问道:“姑娘,我的酥肉米粉是您给买的单?”

“是的。”姑娘点点头。

“那我把钱给你,我们素不相识,哪能让你破费哟。”我急忙说。

“刘老师,你不认识我,我可认识你,还知道你的小名呢!”说着,她真就叫出了我的小名。

我更茫然了,她到底是谁?姑娘见状,笑着解释道:“刘老师,我叫易维珍,小名‘崽崽儿’。其实我们是一个大队的,我家在一队谢家湾,您家在五队高屋基。”

“哦,我有印象!”我恍然大悟,“你家靠种白芷、白芍、牡丹这些中药材,日子过得好,还买了缝纫机、收音机、闹钟这些‘几转几响’,原来是位‘富家千金’啊!那你现在在做什么?”

“我在达县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想像您一样当老师,教书育人。”易维珍说。

几句寒暄之后,她也吃好了,我俩一起走出餐饮店。店老板看我们的眼神,分明带着几分心照不宣的笑意。

想让我陪她一起找时任大队主任的二爸签字盖章。二爸看完证明,把我拉到一边,说起了易维珍家的情况:“她家条件好,不缺这助学金,还是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孩子吧。”

自那以后,我俩书信不断。寒暑假她回老家,总会来学校找我,并捎带两盒“飞雁”牌香烟。一次寒假,她拿着向学校申请助学金的证明来找我,想让时任大队主任的二爸签字盖章。二爸看后,将我拉到一边,说:“她家条件好,还是把机会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吧。”事情未办成,但她并不在意,依然拉着我走进店里,又高高兴兴地吃了一回酥肉米线。

后来易维珍学业期满,被分配到大滩乡中心校任教。等她试用期满,我们便走进了婚姻殿堂。

我俩的幸福婚姻,全靠一碗米线做了媒介。我时常感慨:“睿智姑娘多灵秀,一碗米粉牵红线。”为了记住这个特殊的缘分,我俩便把“达县米线”叫成了“搭线米线”。

再后来,我的工作几经变动,从麻柳区文办到县就业局,再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她也换过不少岗位,从乡镇学校到县上的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不管工作单位、地点怎么变,我们对达县米线的偏爱,从来没有变过。

这米线,不光是我们生活里的依赖,还是能解决小麻烦的“灵丹”。有一次我重感冒发烧,去达县地区中医学校找本家名医刘方扬看病。刘医生望闻问切后,笑着说:“你去找厨师煮碗尖椒酸辣米线,吃完蒙头睡一觉发发汗,烧就能退了。” 我照着做,果然没多久症状就缓解了。

于是,一有空我就去刘医生那儿讨教,听他说米线的“妙用”:要是没胃口、吃不下饭,来碗酸辣肉丝米线,立马就能打开味蕾;要是身体弱、抵抗力差,把煎蛋、肥肠、牛肉、鸡杂米线换着吃,很快就能见到效果;要是遇上失恋,或是迟迟没遇到心上人,多请异性朋友吃红枣、莲藕、玫瑰煮的米线,坚持下去说不定能收获心意;要是心烦意乱、脑子转不过弯,吃碗三鲜米线,心情说不定就敞亮了,再大的难题也能想明白……

当然,这些说法都得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尝试,才能更有效果。



一锅米线一生情


作者:唐益明

向上滑动阅览

人在旅途,跌跌撞撞。蓦然回首,百般生活滋味里,最是记忆中的美食小吃能抚人心,最是市井街巷的烟火底色可解乡愁。老家达县是我心中的执念,青春里满是与它无法割舍的回忆,而达县米线亦是让我心心念念,成长路上,从来都少不了它的温情相伴。

自1993年起,我在达县师范学校读了三年书,常去市区逛街游玩,却从没关注过达县米线。直到五年后,我从乡镇学校考到城区媒体单位,才偶然与它邂逅,从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进城那年,我还没有购买住房。幸好铁哥们森林同学住在荷叶街幸福食品厂家属院,离我的单位只有一百来米远,在没有租到合适的房子前,我便在他家临时落脚。家属院楼下有家“南方米线”店,生意特别好,每次路过,店里都坐得满满当当。有天下班,我俩都不想做饭,我想请森林同学下馆子吃点喝点,他却说:“就去楼下吃米线吧,方便快捷,还味美价廉。”

森林同学是这家店的常客,还没走到门口,老板娘就热情地招呼:“老弟,今天还是吃酸辣大锅?”接着又扭头问我想吃什么口味,我笑着说:“跟他一样吧!”找位置坐下后,我环顾四周,店里有老人、小孩,也有年轻人,各自面前都有一锅热气腾腾的米线,口味不尽相同,却都吃得津津有味。再看煮米线的师傅,只见他先把一摞配好底料的砂锅在燃气灶上一溜摆开,接着一手舀起浓白的骨汤,像美术家作画似的分别倒入砂锅之中,转眼间,温热的砂锅里就传来汤汁咕咚咕咚的声响。师傅顺手拿出缠绕成团的米线,挨个放进锅里,随后又陆续加入酥肉、海带、黄豆芽、平菇和时蔬,动作娴熟得一气呵成。没一会儿,热辣滚烫的砂锅米线就被放进隔热的瓷盘,端到食客们面前,服务员还会细心地送上碗筷和调羹,并柔声提醒:“不着急,慢慢吃,当心烫到嘴巴哟。”

面对一锅热气腾腾的酸辣米线,阵阵香味直入鼻腔,我禁不住咽了咽口水,却有点尴尬,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还好有森林同学示范,我学着他的样子,用筷子挑了一大箸米线放到小碗里,夹上几块酥肉和蔬菜,再舀入少许汤汁。嗦一口米线,感受软糯中的筋道;咬一口酥肉,瞬间唇齿留香;再喝一口鲜汤,大骨肉香掺和着秘制酸菜以及新鲜时蔬的味道,立时碰撞出独特的滋味,一下子就把我的味蕾给征服了。

从那以后,我也成了这家“南方米线”店的常客,达县米线渐渐成为我感受美好生活的注脚。工作忙的时候,吃一锅米线,简单又快捷;一个人不想做饭了,吃一锅米线,方便又省事;和好友见面,围着一锅米线,边吃边聊,语暖情长;与妻儿团聚,热气氤氲的米线,也在尽情传递亲情的温馨。

可生活不只有风和日丽、欢声笑语,也有暴雨突至、狂风骤起。2004年9月3日,达州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连续好几天瓢泼大雨,洪水像猛兽一样肆虐无忌,城区的滨河路、仙鹤路全被淹没,大部分街道和社区一片狼藉。大范围停水停电,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广大市民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9月4日早上,风雨仍未停歇,马路积满深水,车辆完全无法通行。我冒着大雨从南外过通川桥步行到单位,随后与同事兵分几路深入抗洪一线,不分白天黑夜地采访报道,通过我们的镜头,让市民了解灾情,也让大家知道,在危难时刻,党和政府就是最坚强的依靠。

我们白天忙着采访拍摄,晚上还要熬夜整理素材,制作有关灾情的新闻节目和专题片。天色渐渐亮了,手头工作忙得差不多,大家才感觉到又冷又饿又困。我和同事们一起下楼,径直去早早就开门营业的那家“南方米线”店。老板看到我们疲惫的样子,赶紧招呼我们坐下,一边催促师傅煮米线,一边特意叮嘱:“多加点辣椒和骨汤,给他们祛祛寒、暖暖胃,再多加些酥肉。”师傅也下意识地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并多放了一些米线。

一锅又一锅米线上桌,饥肠辘辘的我们纷纷狼吞虎咽,感觉那天的米线吃得特别舒心、暖心。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实在太饿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老板和师傅的举动,让我们从中品尝到了爱的温度。

随后几年,达州城区连续遭遇洪灾,我也因此落下了“职业病”——只要遇到大雨,就会特别紧张,根本没法入睡。就算到了现在,只要下一夜暴雨,我也会整夜睡不着,时刻准备着应对抗洪救灾宣传报道。不管是2007年青宁山体滑坡,还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作为一名记者,我与同事总是奔走在重大事件的前沿。是方便、快捷而又美味的达县米线,抚慰了我的紧张焦虑,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人生百味,有苦有辣,有酸有甜。不管什么时候,总有一种口味的米线,能够契合当下的心境、适配不同的年龄。开心的时候,来一锅麻辣米线,麻得呲牙咧嘴,辣得浑身是汗,吃得酣畅淋漓,多痛快啊!难过的时候,煮一锅酸麻辣米线,在酸爽的味道里尽情流泪,在椒麻的口感中抛开烦恼,在火辣的刺激下重新振作,多有力量啊!年轻时,特别喜欢酸辣米线,从中感受酸的厚积薄发、香的别具一格、辣的热情张扬,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年纪渐长,尤其偏爱三鲜味儿,米线的平实细滑,虾米火腿的画龙点睛,瓜片骨汤的余味悠长,让心境也变得平和而从容。

这么多年来,达县米线一直陪伴着我,承载着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作为川东传统美食的一张古老名片,它早已不是简单的食物——一根米线、一味臊子、一勺高汤,牵动的是在外游子的浓烈乡愁,承载的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内涵。

接续着“老家达县”蕴藉千年的这份情怀,达川区正走在“三产融合、文化兴业”的路上。秉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近年来,达川区通过一系列举措,深入挖掘达县米线的文化根脉,为这道传统美食找到破圈突围的流量密码。作为达县米线宣传专班的一员,我亲眼见证了它从一道传统小吃,一步步变成地域文化 IP 的过程。

为了打响品牌,“达县米线”掀起了新一轮的“锅底革命”——优化经典配方,研发新的口味,统一标识标准,升级门店装修。不管是网上下单,还是到店消费,每一根米线都带着“老达县味”的专属印记。借助展会营销平台和场景化体验,达县米线成功走出了达州。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通过展示达县米线食材、进行现场烹饪和提供免费试吃,达县米线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传播,变得更有了吸引力,品牌效应也由此传播得更远。

一锅米线,一生情意。其实,达县米线的流量密码,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食材搭配,而是一场融合了技术、审美、文化和营销的产业突围。作为一名职业媒体人,我将继续关注达县米线,将助力达县米线,走进更多食客的心里,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我们爱的那一碗(歌词)


作者:赵丹

向上滑动阅览

我们爱的那一碗

煮了岁月许多年

青红点缀玉绸带

清风摇来香漫天

稻浪晃啊晃

晃出新牙来尝鲜

磨盘转啊转

转出一面珠玉帘

砂锅煮啊煮

煮出云丝挂嘴边


我们爱的那一碗

放在游子心尖尖

寸寸都是牵挂揉

根根嚼碎是乡恋

父亲一身汗

淋湿稻香飘田间

母亲推磨转

几多慈爱压背弯

儿孙围炉眠

梦中还把米线喊


我们爱的那一碗

铭刻传承的诗篇

米线牵绊天涯路

与我血脉永相连


来源:“我与达县米线”征文组委会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