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米线见乾坤,一城风味载深情。作为达川乃至川东北引以为傲的美食名片——达县米线,远不止舌尖上的满足。它的每一根米粉、每一勺高汤、每一味臊子,这碗看似平常的米线,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美食意义,它是刻在我们达川人骨子里的味觉密码,是离家游子魂牵梦绕的乡愁符号,更是“老达县”烟火人间最生动的文化印记。
自我们发起“我与达县米线”主题征文活动以来,后台便涌动着达川儿女的热情。一箸米线,万缕情思。大家纷纷提笔,用文字记录下与这碗家乡风味的不解之缘。透过这些饱含温度的文字,您将领略到:

时光深处的米线故事
那些藏在街头巷尾
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熟悉味道
游子心头的浓浓乡愁
一碗米线,何以成为漂泊在外时最深的牵挂?
匠心传承的动人细节
关于选料、制作、坚守与创新的点滴感悟
城市发展的味觉见证
小小一碗米线,如何折射达川的时代变迁?


达县米线的传说

作者:郑景瑞
米线,一种传统地方小吃,深受人们喜爱。四川东部的达县米线,麻辣鲜香,风味独特,备受青睐,民间流传有“吃米线,到达县”之说。
达县,东汉时设县叫宣汉县,明朝洪武九年便有了达县这个名字,其间虽有变化,但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又恢复达县这个名字。达县,成为人们心中最深的印记。
达县的西边有个地方叫老君场,峡谷纵横,土地肥沃,春暖夏凉,光照充足,非常适合水稻生长。这里盛产的稻谷,米粒油亮光泽,米饭清香四溢。清朝乾隆年间,朝廷得知之后将其定为贡品,筑城予以保护,于是,老君场便有米城的名字。达县米线与米城贡米便有了特殊联系,有着动人的传说。
据说,清朝乾隆年间夏日的一天,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批阅完奏章,处理了政事,看看时间还早,便朝御膳房走来,刚跨过门槛,便看到厨师背对着自己正在用餐,餐桌上的砂锅里冒着热气,问道:“张东官,吃的什么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张东官不禁吓了一大跳,知是皇帝驾临,立即起身,面对着乾隆皇帝,躬身道:“启禀皇上,米线。”张东官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御厨,他解释道:“我怕米城贡米生虫,拿了一些做了米线,先尝尝后再说。”砂锅里,乳白的米线、金黄的酥肉、嫩绿的小菜、扑鼻的清香、诱人的汤底,引发乾隆的食欲,拿起筷子吃了起来。“皇上,还没有鉴定,您现在还不能吃。”“你吃得我也吃得。”乾隆皇帝怎么能听得进御厨张东官的劝呢?从此以后,米城大米做的米线成了御膳。严格按清朝规制,御膳米线秘而不宣。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亭子铺发生以徐天德为首的白莲教起事,一时教徒上万人,惊动了朝廷。朝廷派满人英善等人带领十万清军、十万乡勇,进驻达城,以平定白莲教起事。御膳米线由此到了达城,也有了达县米线的名字。
数百年来,达县米线从宫廷到民间,从最初的酥肉米线,发展到牛肉米线、血旺米线、麻辣米线、香菇米线、三鲜米线、酸菜米线、火腿米线、毛肚米线等20来个品种,味道从单一的清香到麻辣鲜香。既可以坐堂品尝享用,还可以打包寄往省内外。达县米线已成为达县饮食文化一个响当当的符号。
创作手记:笔者作为达县米线宣传口号和标识的评审专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走访了达城的米线店家,品尝了达县米线。
达县米线,无史志记载,无来源之说。米线,宋朝始称“米缆”。达县之名始于明朝洪武九年(1376),清朝嘉庆七年(1802),在绥定府设附廓首县——达县。
米城大米,有资料记载为乾隆时期贡品。张东官,史志中记载的唯一乾隆皇帝御厨。1796年,亭子场发生白莲教起事。米城大米糙米率为73%,是制作米线的理想原料。
鉴于上述元素,创作了《达县米线的传说》,宣传了米城大米,更重要的是溯源了达县米线。达县米线,好米好线!


一碗猪肝米线的邂逅

作者:胡高兰
“老板,来碗猪肝米线!”
这一声寻常的点餐,开启了我与达县猪肝米线的奇妙邂逅。
我本就是米线爱好者,在家乡泸州,在求学地绵阳,牛肉米线的醇厚、肥肠米线的浓郁、杂酱米线的咸香、三鲜米线的清爽,都曾在味蕾留下记忆;工作后在达州开江,酥肉米线的酥脆、酸菜米线的酸爽,也轮番取悦过舌尖。可猪肝米线,却是头一回听闻。没想到,这独特的味觉初体验,却成了难以磨灭的食味记忆。
2017年,在达川区职业高中阅卷的头天晚上,我住在学校附近。闲逛时,一家不过几十平的米线店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环境,瞬间吸引了我。
进入店铺,只见墙上挂着的各种口味的米线图,光鲜亮丽。对比之下,猪肝米线最是新奇——毕竟肚子里没装过这滋味。老板热情地招呼,让我自选口味,我当即大声喊道:“老板,来碗猪肝米线!”
老板手脚麻利,很快端来热气腾腾的一碗。辣炒猪肝满满地铺在白生生的米线上,料足得很,翠绿香菜点缀其间,和汤底烫熟的青菜相互映衬,光看着就食欲大增。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搅拌,猪肝的鲜香、香菜的清香、米粉的米香,瞬间一股脑地钻进鼻腔,馋虫立即被勾出。未等拌匀,我就夹一筷送进嘴里,鲜嫩的猪肝,裹上汤汁后愈发润滑,辣、鲜、香在味蕾中绽放,满足感直冲天灵盖。再嗦一口米线,米线的滑爽与猪肝的鲜嫩辣意交融,开胃又爽口,再来根青菜解解腻,堪称完美。吃到中途,微微冒汗,旁边小姑娘的脸也变得白里透红,没想到这一碗米线,竟有“美容排毒”的功效,吃完还有毛孔全被打开的畅快感!
中途,老板问我味道怎样,我如实地回答:“很不错!”我好奇地询问做法,老板毫无保留侃侃而谈:米线是当日现做的,不干燥,所以留住了水分与米香,口感爽滑不粘牙,久泡也不烂;汤底是猪骨、鸡架长时间熬炖的汤,醇厚浓郁;猪肝必须新鲜,现点现炒,火候把控极为关键,多一分会老,少一分又不入味。老板的用心,全融进这一碗米线中,慰藉了过往食客的胃。
汪曾祺先生曾称赞云南过桥米线是“食品中的尤物”,若先生还在,不知这重口味的达县猪肝米线,会不会让他文思泉涌,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妙叹;金庸先生在《鹿鼎记》里把过桥米线写得无比传神,想来也是爱米线的,要是品尝到这达县猪肝米线,又会有怎样精彩的描写?想着大师们若吃了这米线,满足又带点因辣而微醺的表情,有趣得很,当然,前提是他们能吃辣呀!
达县米线的兴起并不算久。90年代末,达州城区就有“黎家”“七星椒”等口碑老店,凭“味浓、量足、价廉”,让本地食客养成“早米线、晚火锅”的饮食习惯。如今,达县米线入选“达州十大美食”,成了游客必尝的一道美味,“水米线”制作技艺还进了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对达州人而言,达县米线是乡愁载体,是城市记忆。于我,在达县众多小吃里,米线不算最起眼,它没有灯影牛肉的“秀外慧中”,也无醪糟的“温婉甜美”,可只要吃过,就再难忘掉。那滋味,像极了我对达县的印象:豪爽坚韧,淳朴实在!
从那以后,每当我想起达州时,最先想起的总是那碗热气腾腾的猪肝米线。


达县米线,陪我人生起伏

作者:任小春
1991年春节刚过,在渠县文崇乡务农的我因为遭遇家庭变故,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
那时的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达县阁溪桥,怀揣着文崇区公所一位领导给厂长写的介绍信,满心期待能谋得一份会计或办公室的工作。然而,命运再一次给我开了一个玩笑。“我们需要烧大炉的!”厂长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我的希望。于是,我开始烧大炉。烧大炉形同农村烧砖瓦窑,撬杠有六十多斤,高炉温度是一千多度,劳动强度大,工资又低,有时为了多挣点钱养家糊口,我还要和工友争着抢着去扛粉料包,每袋可以多挣5角钱。每餐吃的搪瓷缸钵钵饭,揭去上面那层灰尘饭膜,就着咸菜下咽,这就是我维持生命的全部。有时也加餐,就是工资发了后到阁溪桥的砂锅店吃一份达县米线,工友们会吃牛肉米线,而我总是选择便宜五角钱的三鲜米线。在那段艰难岁月里,达县米线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环境严峻,条件艰苦,我必须顽强地生存下来。每天三班倒,每班上班2小时。有一天下班后,我正疲惫地倒在床上睡觉,厂里一位大龄供销员推开了我的宿舍门,问我能否跟她出去一趟。见我有些茫然,她说:“前年厂里有笔货款,我没收到不说,连老板的人影也没有见到,厂长成天批评我。你能否跟我出去碰碰运气?”我想,反正孤身一人,在厂里也百无聊赖,虽说劳累后想睡觉,但是出去陪陪美女逛一圈也算散散心吧,便应允了。
我们的厂子在达县阁溪桥,那时因为有河市机场导致河市十分繁荣,所以,从河市经阁溪桥往达县城里的公交车很多。在车上,供销员告诉我,欠债老板是个外地人,是一个建筑公司的经理,姓杨。那天,天气酷热,我和供销员先在城里漫无目的地逛,希望和杨经理“偶遇”,人海茫茫,形同大海捞针。临近中午,我俩饥肠辘辘。供销员说:“走,老弟,你辛苦了,我请你吃一碗达县米线。”事有凑巧,刚刚在米线店落座,供销员眼睛发出光来,她激动地抓住我的手,轻咬着嘴唇。我不知就里,她拉着我站起来,拍了拍一个正在吃米线的油头粉面的中年人的肩膀:“杨经理,您好哇?!”那人转过头来,怔了怔,瞬间满面堆笑:“美女,你们也吃米线啊,我买单,我买单。说,吃啥子臊子的?”供销员示意我坐下,也打起哈哈,“杨经理,客气了,好久不见,肯定该妹妹请您噻!”她给自己点了一两三鲜米线,给我点了三两牛肉米线。她知道我吃得,也算对我犒赏。一会儿,杨经理放下碗筷,夹起包包想走,供销员微笑着把头凑到他耳前不知说了几句什么,只见杨经理思索了片刻,大声武气地说:“美女,没问题,你们慢慢吃好,下午2点就到我公司来办理!”随即递给供销员一张名片。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充满烟火气的达县米线店,我们意外地遇到了欠债的杨经理。供销员的机智和米线店的机缘,不仅追回了欠款,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当天傍晚,我们回到厂里,看到人民币厂长的眼睛笑嘻了,供销员及时推荐,我也就告别了撬杠和大炉,当上了供销员,负责联系万县地区。
那年冬天,我经常出差到万县地区。有一天清晨,我在梁平的宾馆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感觉异常的冷。匆匆起床从窗户玻璃望去,外面白茫茫的一片,下雪了。赶长途汽车回达县,车上肯定冷。那时的客车上是没有空调的。我到宾馆服务台那里讨了点棉花,包裹在脚上,到汽车站坐上客车。回达县的路上,只见崇山峻岭,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公路上只有车辙的印痕,到阁溪桥下车,手脚冻得几乎失去知觉。我下车后直奔米线店,声音颤抖地叫:“老板,来二两牛肉米线,加辣!”“好嘞。”老板应酬道。一会儿,热腾腾的米线端上桌,我狼吞虎咽,汤汤水水都没有剩。热气从胃里扩散到全身,有了重获新生的感觉。那碗热气腾腾的米线,不仅温暖了我的胃,更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
米线于我,还承载着关于亲情的温暖记忆。我的命是父母给的,他们离婚后,养我的却是我的婆婆和几个善良的姑姑。婆婆在抚养我时,年已过七旬,婆孙俩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吃了上顿缺下顿,口粮绝大部分靠姑姑们供给。我的四姑嫁到达县石梯镇,五姑嫁到达县张家乡,幺姑嫁到达县九岭乡,四姑住在石梯大桥附近的赵家湾,渠达友谊桥就是我到四姑家的必经之路。赵家湾和渠达友谊桥与巴河一桥相隔。每逢到四姑家,就能眺望到对岸四姑家的瓦屋。四姑和姑父总爱给我煮一碗干巴巴的米线,对我诱惑实在太大。偶尔,还会在碗里藏一个煎蛋。为啥要藏在米线里?因为四姑家的大娃细崽多,怕他们说多话。一碗煎蛋米线,那是物资匮乏年代里最珍贵的馈赠,是姑姑和姑父用节衣缩食省下的心意,一碗简单的米线,盛满了亲人之间无言的爱与牵挂。
后来,我结束打工生涯,2003年辗转来到渠县交通局工作,每次到达州市交通运输局开会,总会抽空去吃一碗达县米线。如今的米线店装修考究,配料丰富,甚至有了花甲等海鲜,但最让我怀念的,还是阁溪桥打工时期那碗简单的牛肉米线。它见证了我从农村到城市、从体力劳动者到机关工作人员的蜕变,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
人生如米线,看似简单却滋味万千。那些在米线店里发生的故事,那些与米线相连的记忆,都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一碗米线,承载着生存的艰辛、机遇的偶然、亲情的温暖和人生的起伏。它提醒我,无论境遇如何变迁,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碗"达县米线",让我们在奔波劳碌之余,能够停下来回味生命的本真滋味。


角落

作者:刘梅
米线店在闹市区存在,很多年了
为一个平凡家族世代所经营
族中有位长者最近离世
人世更迭的悲恸
也并不导致一个传统项目中断
毕生忙碌于灶台的灵魂已被超度升天
后代却传承了他质朴的工匠精神
继续经营那流水般源源不断挣钱的营生
砂锅具有经年的黝黑,各就各位
墩坐于蜂窝煤燃烧的孔眼之上
好闻的煤烟气,串连起
辣椒,大蒜,生姜,八角的香,
稻米的莹白与绵软在膳食纤维
与蛋白质的裹挟下得到升华
汁液呲溜沿着砂锅滴进炉灶
那是时光深处溢出的美味
拥挤的人群有足够的耐心,
翘首以盼一锅酸辣米线的出炉
川东以北的燠热夏天,
白塔的塔尖白云围绕
宽阔的河流边榕树巨大
金色气根垂挂如梦
欢腾的人群切开饱满多汁的西瓜
殷红的桃子,绛紫的李子
奉献出本地最便宜的物价
小贩手里成捆的栀子花
足以让人产生丰饶富庶的满足感
百米之内,就有一家米线店
关键是:得特别好吃
这简直关乎一座城市的脸面
哪怕你是一个孤僻寡言的人
言行举止难以见容于世俗,
你也不会缺乏一个陪你吃完一锅米线的人
一起酣畅地品尝一锅米线
在城市无名的犄角旮旯里
你们相约一起跑完一整圈莲花湖


我与达县米线

作者:谭雅萍
我和达县米线的缘分,得从小时候说起。那会儿我住在乡下,每逢赶场天,大人们很少在街上吃东西,顶多买根冰棍,或是下馆子吃碗包面、面条,奢侈点也就一笼小笼包。街角那家馆子,最显眼的地方支着煮米线的小灶,蒸汽腾腾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勾得人老想回头望,可就是不敢奢望——那时候乡镇餐馆很少有价目表,以为是道很贵的菜,这份未知,反倒让它更显神秘,也更加渴望去吃一回。
后来去城里走亲戚,才算真正吃上了米线。亲戚带我去吃的,端上来的酸菜米线里卧着酥肉和火腿肠,喝一口汤,瞬间口齿生津,暖到胃里,鲜到心里,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温柔暴击。我把米线吃得一根不剩,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后来某天心血来潮,自己在家做了一回,米线、火腿、酥肉、蔬菜、豆芽、酸菜,一样不落都备齐了,酸味是有了,可就是缺了那份浓郁醇厚的鲜味儿。直到多年后,跟米线店老板闲聊才知道,诀窍全在那锅高汤里——那可是川菜做汤的灵魂。后来试着用高汤做,果然鲜香味一下子就出来了,酸菜的酸爽混着肉香的绵长,总算复刻出了当年的美味。
再后来外出念书,走了不少地方,也尝过各地的米线,可就是找不到达县米线的味儿。别处的米线,大多是匆匆煮好盛进碗里就端上来,没有砂锅煮的醇香四溢,没有酸菜的酸爽,没有高汤的鲜美,更没有豆芽的脆嫩,总觉得差点意思。有回在外省看到一家卖酥肉砂锅米线的,激动地跑过去点上一锅,看着挺像那么回事儿——砂锅、火腿、酥肉、酸菜、豆芽、青菜、高汤,一样不差,对一个资深米线爱好者来说,吃起来味道就是不对。原来他们家的酥肉是用面粉炸的,不是老家的红薯粉做的,没有嚼劲儿,虽处处相似,但终究不是老家达县的那个味儿。
直到回来工作,偶然在竹中巷吃了碗砂锅米线,一下子就把儿时的记忆全勾起来了。酸菜、豆芽、酥肉、火腿在高汤里翻滚,那味道,分明就是刻在骨子里的呀!上下班路上总看见老板店门口现炸酥肉,油花滋滋响,香味飘得老远,成了我上下班路上最熟悉的风景。这儿小锅七块、大锅八块,实惠得让人心里踏实。
怀孕那阵,啥都吃不下,就独独惦记这酸菜米线,每次都能吃下不少。整个孕期居然没吐过一次,虽说长了不少肉,可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
现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大部分时间的饭菜都带着点“老少皆宜”的清淡。每逢周末想解解馋,又不想多花钱,给家人说一声,就一个人去店里,点一锅酸菜米线,再加个咸鸭蛋,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嗦着米线,汤要慢慢喝,烫嘴的温度刚好暖到胃里,酥肉泡得半软,咬下去还带着点韧劲,任凭那酸辣鲜香在舌尖散开,一个人享受着独处的惬意时光。
原来有些味道,早就刻进骨子里了。它不光是小时候的回忆,更是生活里最妥帖的慰藉。







来源:“我与达县米线”征文组委会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